- 左其亭;李佳敏;马军霞;张志卓;
“四水四定”作为一种科学的水资源管理原则,以水资源刚性约束为核心理念,强调资源分配的科学性和系统性。系统梳理“四水四定”提出背景与实践成效,分析其实施意义。在基于对“四水四定”多维理解的基础上,从“狭义”和“广义”两个角度界定“四水四定”的概念,从收支平衡、和谐平衡、供需平衡、共生平衡4方面解读其内涵;探讨“四水四定”的科学道理,阐述“四水四定”的5个基本原理,总结“四水四定”的主要理论和理论依据。对“四水四定”概念解读及理论基础的分析,有助于拓展“四水四定”研究思路,为后续“四水四定”应用与实践研究奠定基础。
2025年03期 v.23;No.138 481-4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5K] [下载次数:3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左其亭;纪义虎;陶洁;吴青松;
探讨“四水四定”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核心问题,构建“四水四定”理论方法体系,主要研究方法包括:要素识别与监测方法、阈值计算与分析方法、综合承载与评价方法、动态模拟与预测方法、科学调控与优化方法、系统规划与决策方法。分析理论方法在“四水四定”协同发展规模阈值、和谐共生路径模拟仿真、智能技术集成一体化平台构建、监测-考核-评估综合管理模式、多目标规划方案优选、引领现代化水管理与发展实践6个方面的应用前景。为进一步拓展“四水四定”研究思路、支撑相关工作提供参考。
2025年03期 v.23;No.138 489-4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5K] [下载次数:2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左其亭;贺豪;臧超;纪义虎;
“四水四定”是应对水资源短缺问题,协调人水关系,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举措。在深入理解“四水四定”概念、内涵、基本原理以及理论体系的基础上,提出“四水四定”实施应遵循5项基本原则,包括刚性约束与缓冲调节原则、多要素协同与系统治理原则、软硬实力协同并进原则、生态保护与节水优先原则、政策引导与制度保障原则;提出多方案对比分析和调控模型两类方法来选择确定“四水四定”实施方案;从绿色转型、和谐发展、技术创新、工程建设与政策完善5个方面,给出“四水四定”的具体实施路径;构建“四水四定”实施的保障体系,包括理论方法体系、政策制度体系、管理机制体系、技术标准体系、工程建设体系和文化教育体系。研究成果可为“四水四定”的贯彻落实提供指导和保障。
2025年03期 v.23;No.138 499-5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1K] [下载次数:1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秦金龙;于森;朱永华;杨建民;
为提高超大城市水资源利用效率,识别不同区域水资源利用效率的差距来源,解析导致水资源利用效率变化的内在驱动因素与主要影响因素,通过集成超效率(slack-based measure,SBM)模型、DEA-Malmquist指数(T_(FP))模型、Dagum基尼系数模型以及Tobit回归模型,以北京市为例提出超大城市水资源利用效率测算和综合评估模型。结果表明:北京市不同空间区域水资源利用效率差异明显,城六区整体要高于郊区,郊区中的生态涵养区要高于其他区,且城六区与郊区组内差距扩大,组间差距缩小,跨区域相互作用增强。2018-2023年北京市各区T_(FP)值均大于1,表明水资源利用效率整体上升,技术进步和管理优化为其内在驱动因素,其中技术进步为主要驱动因素,且郊区的技术进步驱动更为明显。产业结构优化、用水政策的完善与落地、用水结构调整及工业用水技术提升对北京水资源利用效率提升有显著正向影响,而经济发展水平对其影响较弱。因此,为促进水资源利用的效率提升和均衡发展,北京应优先优化产业结构,提升用水技术水平,并进一步加强对郊区的技术支持。
2025年03期 v.23;No.138 507-5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9K] [下载次数:5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凌牧午;任玉玲;冯夏婷;连炎清;管亚硕;高永亮;胡欢;
为探究当前及未来土地利用下的渭河流域水文响应特征,支撑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发展,采用元胞自动机-马尔可夫(cellular automata Markov,CA-Markov)模型预测2030年的土地利用类型,基于1985年、2000年、2015年和预测的2030年的土地利用数据构建相应的土地利用与水文过程模拟模型(soil and water assessment tool+,SWAT+)。模型检验显示E_(NS)和R~2均大于0.7且P_(BIAS)绝对值小于20%。结果表明:1985-2030年丰水年径流系数呈V形变化,并与耕地面积负相关,而在平水年、枯水年呈波动下降的变化趋势,2030年相比2015年平水年、枯水年径流系数分别下降3.1%和5.7%。同时,不同子流域水文过程存在差异性,2030年相比2015年,流域产流量在西部山地丘陵地区随林地面积增加有所减少,而东部关中平原地区则随城市用地面积的增加有所上升。整体而言,2030年渭河流域对水资源的需求随着土地利用的变化不断增加,枯水年水资源压力会进一步加大。
2025年03期 v.23;No.138 517-5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68K] [下载次数:3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官子愈;秦长海;赵勇;游梦园;曲军霖;车温馨;
为实现气象资料缺乏情况下渭河流域参考作物蒸散发量(reference crop evapotranspiration,E T0)的高精度预测,基于变分模态分解(variational mode decomposition,VMD)、贝叶斯优化算法(Bayesian optimization,BO)和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SVM)构建一个新颖的E T0预测框架(VMD-BO-SVM,VBS)。该框架融合了分解、优化、训练和预测4个步骤,以多气象要素构成的交叉验证数据集作为输入,计算E T0值。利用2000-2015年渭河流域16个气象站点逐日气象资料训练和测试VBS,并与传统的SVM模型对比。结果表明:VBS能够有效捕捉气象因子与ET0之间的复杂非线性关系,有较高的模拟精度;在数据缺失的情况下,16个VBS子模型仍可提供稳定且精确的ET0(均方根误差和决定系数的范围分别为0.31~0.35 mm/d和0.95~0.96),其性能优于SVM模型。因此,所提出的VBS框架可作为气象资料匮乏情境下渭河流域ET0计算的理想模型,为该地区农业供水管理和调度提供科学依据。
2025年03期 v.23;No.138 526-5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4K] [下载次数:2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王小辣;刘欢;王建华;曾庆慧;杨钦;胡鹏;
为定量分析变化环境下径流空间依赖性演变特征,利用长江上游地区13个代表性水文站1966-2021年日径流数据,分析径流的趋势与突变特征,并基于C-vine Copula方法定量评估长江上游径流空间依赖性特征,进而将研究区域划分为2个同质子区域,进一步探讨长江上游径流空间依赖性的季节性变化以及水利工程建设运行对其的影响。结果表明:区域上游干流站点径流呈显著增加趋势,中下游的支流站点径流呈减少趋势,根据突变检验结果可将径流序列划分为近天然阶段(1966-1985年)、水利工程弱影响阶段(1986-1999年)和水利工程强影响阶段(2000-2021年);干流站点日径流服从P-Ⅲ型分布,支流站点多服从Gev分布,C-vine Copula方法能有效模拟区域径流空间依赖性;近20年来,随着流域大量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运行,非汛期径流空间依赖性变弱趋势明显,汛期变化不显著,表明流域内已建水利水电工程对于枯水期径流有较大的调节作用,对于汛期洪水防控的作用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2025年03期 v.23;No.138 534-5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89K] [下载次数:1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马昱斐;关铁生;刘艳丽;金君良;刘翠善;马一鸣;王国庆;
研究极端来水条件下多目标协同竞争机制可为提升三峡水库调度决策、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基于极端丰水年和极端枯水年的实际用水矛盾,有针对性地建立汛期多目标调度模型,剖析典型极端来水条件下汛期多目标协同竞争关系。结果表明:极端丰水年汛期调度的重点是上下游的防洪安全,其中,上游防洪目标与发电目标之间具有强竞争性,下游防洪目标与发电目标之间存在协同关系、与上游防洪目标之间存在竞争关系,但相关性不显著;极端枯水年汛期调度的重点是保障下游供水和汛末蓄水要求,其中,汛末蓄水目标与发电目标之间具有强竞争性,供水保障目标与发电目标之间存在协同关系、与汛末蓄水目标之间存在竞争关系,但相关性不显著;考虑未来下游用水需求的增加,若遇极端枯水年,供水需求可能不能完全满足,当供水矛盾突出时将导致汛末蓄水风险增加。
2025年03期 v.23;No.138 547-5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89K] [下载次数:3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张运鑫;江泓莹;翟明硕;蔡思宇;龙岩;程振宇;马滨;
针对永定河官厅水库下游防洪工程体系在多工程联合调度中存在的边界条件固定等问题,提出耦合防洪调度规则的二维水动力模型方法。通过空间解耦技术实现控制工程边界条件的动态协调,显著提升联合调度下洪水演进模拟精度。以海河“23·7”流域性特大洪水为例,基于二维水动力模型(integrated terrestrial fluxes model for flood forecasting,ITF-Flood)对6个关键断面的洪水过程进行验证,结果显示:洪峰流量、峰现时间及洪量相对误差分别为-2.00%~3.39%、0~1.5 h和-4.90%~8.59%,均控制在±10%以内。针对百年一遇设计洪水工况,对比规则调度与控泄调度方案发现,控泄方案可削减下游河道洪峰流量10.7%,蓄滞洪区淹没面积减少19.5%。进一步模拟200 a、500 a一遇洪水溃堤风险,200 a一遇洪水时控泄方案风险指数降低2.36%,而500 a一遇洪水则更适用规则调度。研究成果为永定河流域防洪联合调度与风险评估提供了技术支撑,具有工程应用价值。
2025年03期 v.23;No.138 562-5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7K] [下载次数:1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覃馨漫;徐斌;王慧丽;杨雪松;杨富宝;蒋佳怡;谭佳颖;李泽坤;李江缘;李伟;
水库-湖泊系统防洪排涝调度本质是大系统、多目标非线性优化问题,直接建模求解效率低且解集过大。针对水库-湖泊系统防洪排涝的问题提出超额洪量的概念以及大、中、小不同量级与空间组成的洪水超额洪量分配原则,将防洪排涝多目标优化问题转化为单目标优化问题,构建基于超额洪量分配的水库-湖泊系统防洪排涝联合调度模型。以巢湖流域为例,选取历史典型洪水过程进行模拟与验证。结果表明:对于不同量级大小的洪水,该模型调度在实现水库与湖泊蓄洪安全均衡、控制湖泊水位不超警、缩减流域淹没损失方面均优于现行调度规则。本研究可为水库-湖泊系统防洪排涝联合调度提供一种新建模与求解方法。
2025年03期 v.23;No.138 572-5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7K] [下载次数:1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杨祎慧;景静;杨磊;雒望余;侯精明;
为评估极端气候下黑河金盆水库溃坝对下游河道两岸的淹没影响,通过耦合溃坝洪水分析模型与显卡加速的地表水及其伴随输移过程模型,模拟全局溃坝及不同重现期洪水入库时引发的局部溃坝过程,同时评估不同溃坝形式对下游的淹没影响。结果表明:入库洪水重现期越大,库水位上升速度越快,达到临界溃决水位的时间逐渐缩短,溃决流量峰值和出现时间显著提前。在局部溃坝条件下,5 000 a一遇洪水使淹没水深超3 m的区域面积比例达38%,而淹没水深小于1.0 m的面积比例随重现期增加而减少,说明高重现期洪水导致深水覆盖范围扩大。在全局溃坝条件下,尽管淹没面积达70.79 km~2,但淹没水深小于1.0 m的区域占比42%,显著高于局部溃坝。这反映全局溃坝水量淹没至更广区域,导致浅水区域比例增加。相比之下,局部溃坝深水覆盖比例较高,淹没影响集中。研究结果可为黑河下游洪水风险管理及防控策略优化提供科学依据。
2025年03期 v.23;No.138 581-5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35K] [下载次数:2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张煜萨;何胜男;马建明;孙帅;王中正;吴婧;
以北京门头沟黑河沟小流域为例,使用洪水分析软件IFMS构建一、二维耦合水动力模型,对“23·7”流域性特大洪水在小流域内的暴雨产流、坡面汇流、河道洪水演进、洪水淹没等过程进行模拟,在城区桥梁阻水分布河段,加大糙率系数。通过4处实测洪痕点及1处视频监控点估测的水位过程对模型进行率定验证。结果表明:模型模拟“23·7”暴雨洪水淹没符合实际;黑河沟小流域“23·7”暴雨累计平均面雨量602.8 mm,最大小时面平均雨量81.3 mm,流域出口洪峰流量419 m~3/s,洪水持续时间近11 h,最大淹没水深2.74 m,城区河道洪水漫溢淹没历时约8 h,综合径流系数0.65。研究验证了一、二维耦合水动力方法在城区小流域暴雨山洪风险模拟分析中的有效性。
2025年03期 v.23;No.138 590-5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70K] [下载次数:2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王子源;蔡敏;廖卫红;黄浩成;杨丘;
为解决雨水口堵塞情况及人为清淤过程不断发生变化给城市带来的洪涝灾害问题,构建一个可以考虑雨水口堵塞与人工处置措施的动态排水模型,以福州市新权南路易涝区为例,分析不同降雨及不同堵塞程度CR情景下的积水风险。结果表明:随着降雨量级的增大,雨水口堵塞对区域排水性能的影响逐渐减小,从P=1a到P=50a雨水口堵塞导致的积水体积增加量分别为87.87%、61.30%、53.06%、43.67%、37.61%;随着CR的增加,积水的增加量呈现出“S”型曲线变化趋势,堵塞对排水系统性能的影响先平缓增加,后迅速增加,最后趋于稳定;通过滚动内涝预测可以确定人工处置的最晚响应时间,及时清理雨水口可以有效抑制积水的增长及减少淹没时间。在完全堵塞情况下,人工清理滞后1h和2h分别使淹没时间增加了20min和55min。建立的动态排水模型能够准确评估雨水口堵塞对区域排水系统性能的影响,为雨水口堵塞情况下的内涝预测及应急处置提供解决思路。
2025年03期 v.23;No.138 598-608+6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59K] [下载次数:2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杨永飞;郑飞飞;姬熠冉;张开明;帅嘉;司凡;汪怡然;
为了提高计算速度和管理效率,从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导出的原始雨水管网模型通常需要进行概化。然而,目前关于模型概化的研究较少,缺乏不同概化程度对管网水力模拟影响的认识,导致概化模型的工程应用不确定性大、效果不佳。针对该问题,基于广东省S镇雨水管网,从出口、监测节点、主要管道和内涝点等多个角度综合对比不同降雨条件下原始模型和概化模型的水力模拟结果。结果表明:概化会对模型水力模拟造成显著影响,不同管道和节点受影响程度存在较大差异;概化模型排口峰值流量误差最大超43%,主干管峰值流量和水深平均误差分别为25%和10%;当采用真实降雨时,概化模型的内涝节点数误差可达40%,但当采用百年一遇的设计降雨时,内涝节点模拟误差显著减少。
2025年03期 v.23;No.138 609-6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5K] [下载次数:1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周中元;王涛;孙泽朝;陈博文;靳少波;程佳长;
为支撑黄河流域冰凌洪水灾害防御等相关工作,基于黄河宁蒙段的多年冰情、水情、气象等相关观测资料,采用Sen斜率分析等方法分析冰情变化趋势及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该河段冰凌洪水灾害明显减少,1970-2000年平均每年1.3次,2000年之后为0.46次,灾害发生位置有向黄河宁蒙河段下游区域转移趋势;巴彦高勒、三湖河口断面流凌天数自1950年以来分别以0.43、0.59 d/(10 a)的速率增加;头道拐断面受万家寨水库运用影响较大,水库运用前期流凌天数以8.85 d/(10 a)的速率增加,水库运用后以6.40 d/(10 a)的速率快速减少,即封河过程加快;在气候变暖影响下3个断面的封冻天数均呈现不同程度的下降趋势,巴彦高勒断面距上游水库最近下降趋势最快,为-7.64 d/(10 a);水库运行可减缓其上游河段因气候变暖导致的封冻天数下降,1998年万家寨水库运用之后头道拐站、三湖河口站封冻天数变化趋势由-7.06、-7.98 d/(10 a)转变为-4.94、-1.49 d/(10 a),封冻天数降低速率明显减缓,并且距离库区越近这种减缓作用越明显;河冰对河道泥沙输移影响显著,头道拐断面封、开河期的含沙量分别是稳封期的6.2倍、9.1倍。
2025年03期 v.23;No.138 619-6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9K] [下载次数:2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周伟;李景娟;李炎隆;蔡咏东;郑州;温立峰;
为精准预测阶跃式滑坡位移,建立贝叶斯优化(Bayesian optimization,BO)、变分模态分解(variational mode decomposition,VMD)、极限梯度提升树(extreme gradient boosting,XGBoost)和多项式(polynomial,P)的滑坡位移预测混合模型BOVMD-P-BOXGBoost。采用BO优化VMD和K-means分解并重构监测位移为趋势位移和周期位移,轮廓系数用于确定K-means最佳簇数。考虑趋势位移和周期位移各自变化特性,利用多项式和BO优化XGBoost分别预测趋势位移和周期位移,将二者预测值的和作为最终预测值并进行精度评价。周期位移预测考虑了库水位、累积降雨、前期位移影响,并通过相关性矩阵和构造动态输入特征获得BOXGBoost模型的输入数据。基于白水河滑坡实例,验证BOVMD-P-BOXGBoost预测阶跃式滑坡位移的有效性和准确性。结果表明:BOVMD-P-BOXGBoost预测值和滑坡位移真实值相似度较高,表现出较高准确性和优异的泛化性能。因此,采用BOVMD-P-BOXGBoost能够精准预测阶跃式滑坡潜在位移,为滑坡风险防控提供参考借鉴。
2025年03期 v.23;No.138 703-7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21K] [下载次数:2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方鼎韩;孙新建;李国超;徐硕昌;李一帆;官志轩;王兴辰;王开拓;
防渗墙是坝基防渗的主要手段,深埋地下,受力条件复杂,极易发生损伤破坏,明确其受力情况对确保大坝安全稳定运行至关重要。以往研究通常采用线弹性模型对防渗墙进行模拟分析,并将其视为连续结构,对含接缝夹泥的非连续混凝土防渗墙的工作性态并不清楚。采用混凝土塑性损伤(concrete damage plastic,CDP)本构模型结合Goodman接触面单元对含接缝夹泥的分段非连续混凝土防渗墙力学状态展开分析。结果表明:相较于连续混凝土防渗墙,非连续混凝土防渗墙竖向沉降与顺河向位移减少,墙体承受的拉应力减小而压应力增大;随墙段宽度减小,墙体拉伸损伤程度减小,而竖向沉降增大,墙体中下部的压缩损伤更为严重,为兼顾墙体安全和施工效率,将墙宽设计在6 m左右较为合适。研究结果可为分段非连续防渗墙的设计与安全评价提供参考。
2025年03期 v.23;No.138 715-7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40K] [下载次数:1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陈学文;袁升太;何育才;叶飞;刘新阳;
为获取施工期堆石坝混凝土面板温度、内外温差和温度应力的变化规律,以开化水库为研究对象,通过建立面板堆石坝有限元模型开展不同施工时段气温正常和气温突变工况下面板温度和温度应力的数值模拟研究,并将面板设计温度应力与允许抗拉强度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浇筑初期面板的温度、内外温差和温度应力迅速上升,达到最高值后又缓慢下降直至平缓;与不施加保温措施相比,2种工况下施加保温措施时面板表面点和内部点温度均上升但波动幅度变小,同时面板内外温差及其波动幅度变小,从而导致温度应力及其波动幅度也变小,保温措施对于减小面板内外温差和表面温度应力十分有效;不同施工时段气温突变工况下面板表面温度应力在中下部达到最大;除了遭遇强降雨或加大洒水工况外,不同施工时段2种工况下面板表面设计温度应力均小于允许抗拉强度。对此,提出开化水库混凝土面板保温和保湿措施。
2025年03期 v.23;No.138 724-7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35K] [下载次数: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李四海;丁佳乐;徐永兵;刘喜珠;常鹏程;杨帆;
为明确多机组轴流泵站不同开机方案时边机组轴流泵装置能量损失特性,采用熵产理论对3种不同开机方案时边机组轴流泵装置的流动损失特性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结果表明:在流量工况K=0.42~0.70范围内,导叶体和弯管的能量损失均呈先减小后增大的变化趋势,而直管式出水流道的能量损失随流量的增加而增加;各流量工况时边机组轴流泵装置的直接耗散熵产占比均最小;随着流量的增加,边机组轴流泵装置内流的湍流耗散熵产占比呈先减小后增大的变化趋势,壁面耗散熵产和直接耗散熵产均呈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趋势,同时,叶轮与导叶体的高熵产率区面积逐渐减小,导叶体内部高熵产率区往导叶片出水边移动,熵产损失逐渐减小。该研究成果可为轴流泵装置过流结构的优化提供一定的参考。
2025年03期 v.23;No.138 735-742+7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98K] [下载次数:1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陈雪梅;顾春锋;李江;杨沈烨;张宇;
水工闸门安全评价对水利工程的稳定运行意义重大,可及时排査隐患、保障水资源合理利用,但以往研究对评价指标和权重的不确定性考虑不足,影响评价结果的可靠性。为此,提出一种创新的水工闸门安全评价风险分析方法。该方法引入长短期记忆网络量化参评指标的不确定性,通过构建可行权重空间、采用多种主客观赋权方法并基于博弈论消解冲突、量化权重不确定性,将安全评价风险定义为实际安全程度未达评定水平的概率,给出数学表达式及基于一阶二次矩法的求解计算方法。以新江海河闸新闸为算例,计算得到各指标与综合评价评分和风险的对应关系,明确1%~50%可接受风险水平下的允许安全评分区间,为水工闸门安全风险与安全评价不确定性评估提供支持。
2025年03期 v.23;No.138 743-7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6K] [下载次数:1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本期数据